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欢迎进入广东教育学会网站 现在是

广东中语盛会,名师论坛开讲

发布人: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9/5/16 11:02:27   阅读:1986

2019年广东中学语文名师论坛邀请了11位广东省中学语文名师作学术报告,介绍本人的教学教研成果或学校语文教学经验,分享自己的语文教育教学经验。

一、依据高中语文新课标开展阅读教学问题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下同)明确提出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四大学科核心素养,并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确立了语文课程的目标,提出了以“学习任务群”为主体的课程内容,并研制了学业质量评价标准。高中语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的精神,初中语文如何借鉴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理念,成为语文名师关注的焦点之一。

深圳市新安中学高中部吴泓老师,多年来坚持引导学生进行专题阅读、群文阅读,打破了单篇教材文本的局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探究精神,通过小组合作、项目学习等多种形式,阅读探讨文学、文化名著经典。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后,吴泓老师依据课标中“梳理与探究”的相关表述,又引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尝试。此次名师论坛上,吴老师重点介绍了师生共同阅读《论语》的经验,这其实也是对新课标18个“学习任务群”中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积极探索。语文教学如何让“学生进一步,教师退一步”,从而真正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语文教学体现真正的“有效性”?吴泓老师用自己的研究与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

广州市广雅中学刘文岩老师从“专题•整合”的视角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带领科组积极探索“学习任务群”的落地方式,探索出了一条切合本校实际的阅读教学之路。刘老师的研究实践亮点在于对“任务”的设计与评价,而“任务”不同于传统语文课堂上的“概括段落大意”“探究文本主题”等教学指令。“任务群学习”与“项目式学习”在精神理念上有相通之处,强调创设真实的交流语境,设置真实具体的综合性、实践性任务,真正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等关键能力。例如《诗经》专题研究,其任务是“写作关于《诗经》的文学评论文章”,教师提供有关《诗经》的学习资源,例如原文、名言、研究论文等,指导学生进行文学评论文章的写作;再如《边城》的整本书阅读,其任务是“编写一本《边城》的文学杂志”等。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获得了提升,同时也使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能更好地达成。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定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比起201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表述,多了“祖国”二字。这就更加凸显了“母语教学”的地位与重要性。而所谓“祖国语言文字运用”,实质上就是“言语学习与运用”。韶关市广东北江实验学校孔维波老师的报告“言语为本的语文教学——语法知识教学的新实验”就是对“言语教学”的积极探索。“语法知识”在教学大纲时代是作为“双基”的重要内容出现在语文教材中的,而在本世纪初的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淡化语法”成为一种趋势。随着新一轮统编本教材的编写及使用,“双线组元”的教材体系标志着语法知识的适度回归。在此背景下,孔老师的语法教学研究与实验,改变了过去静态的语法知识传授模式,着重挖掘语法背后的表达意图与意蕴,这一点与基于言语形式的文本解读又有内在的联系。

高中语文新课标把“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将“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重要内容,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黄德初老师介绍了本校学生自编自拍、自导自演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节目的经验。他的报告“用语文教育增强中学生文化自信”厘清了语文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关系,强调价值观教育要渗透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教学活动中。

积极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运用“项目式学习”等学习方式,探索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任务型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等不同的阅读方式,成为本次学术论坛活动的焦点。

二、基于学情与教情的作文教学与指导问题

张志公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换言之,作文教学是老大难老大难对于这个“老大难”的问题,很难有一个绝对完满的解决思路,但这并未阻挡住一代又一代的语文学人解决这个问题的前进步伐。本次论坛,共有五位名师围绕作文教学问题展开探讨,阐述自己对问题的认知以及突破的策略。其实对于当前写作教学中的问题,专家和一线教师的认知基本是一致的,例如作文的训练随意性、过于依附于阅读教学、缺乏交际语境与读者意识、应试化过于严重、过程性指导的缺失、写作模式与评价机制的单一化等。不过,对于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却各有不同。总的说来,笔者认为作文教学有两种基本取向,一种是构建涵盖整个写作过程与整套写作能力的序列化、体系化取向,一种是构建基于学情的微型化、技术化教学取向。这两种取向在此次论坛中体现得也十分明显。

汕头市聿怀初级中学蔡尉洁老师、广州市第二中学邱海林老师、江门市蓬江区教学研究室周华章老师,他们虽然所处的学段不同,作文教学的切入点不同,教学内容也有差异,但都体现作文序列化、体系化建设的倾向。蔡尉洁老师的“读写探道,笃行善思”的报告,挖掘教材文本中的“读点”与“写点”,探究作文教学的序列化训练模式,并且梳理总结作文教学的教学流程与操作模式,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方法支架、范例支架和思维支架。邱海林老师“从序列到多维:高中作文有效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实施”的报告,从纵向的历史角度与横向的区域角度分析了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并依据现代认知心理学、学生心理与思维发展等理论,致力于构建序列化的书面作文训练体系和多维度的口头作文训练体系,致力于建设时代性与个性化兼具的作文素材库,致力于探索多元主体、多种方式的评价体系。周华章老师的“学情视角的过程化写作训练”相关研究,是从初中作文教学的常见缺憾开始分析,进而提出了过程化作文教学的应对策略,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进行任务分解与教学观察。宏观维度主要是初中阶段作文的训练序列,包括技能序列、内容序列、文题序列、范文序列、写作环节序列、文体序列等;中观维度是一次作文训练的完整过程,包括写前指导、限时写作、初稿通览、升格指导、二稿通览、评价指导、发表归档等;微观层面是一节作文课的具体教学环节,包括制定教学目标、初稿前的指导与互动、作文的修改与评讲等。

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的张华老师,在体系化、序列化的作文教学之外,开辟一条“技术化”的作文教学之路,提出了“技术作文”的教学理念。张华老师首先从脑科学、心理学、哲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多种层面论证了“技术”的合理性,并将“技术”聚焦于课堂教学过程中,让课堂发生“看得见”的变化。他曾经提出作文教学存在八种典型的僭越,即“作文”对“写作”的僭越、“学生”对“作家”的僭越、“教学”对“自学”的僭越、“思维能力”对“思维成果”的僭越、“情感认识”对“情感体验”的僭越、知识”对“技能”的僭越、“科学”对“技术”的僭越, 以及“学科立场”对“教学立场”的僭越等。在对这些概念的解读与辨析中,确立了“技术作文”的学理基础。“技术作文”主要围绕语言技术与思维技术展开,教师研发出操作性强的、切实可用的“技术”,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践。遗憾的是,受时间限制,张华老师不能进一步展开对“技术作文”教学策略的讲解。

序列化、体系化取向着意于“面”上的建构与铺开,用“面”来涵盖各种能力、技法的“点”;微型化、技术化的取向则希望在某些“点”上取得突破,以“点”为杠杆撬动作文教学的“面”。两种取向各有优势,也有其理据与实际的效果,但也各有缺陷,有其理论与实践的“先天不足”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两种取向都是针对当今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解决策略,对于这两种取向,不仅要用辩证性的眼光去审视与分析,更要用实用主义的态度去获取对自己教学有用的成分。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种倾向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层面与视角的研究。如广州市江南外国语学校娄红玉老师“‘微·博’交互体验式作文教学体系建构与实施”的研究。娄老师最初进行的是情境体验式作文教学研究,主要研究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过程,激发写作动机,训练写作思维,丰富写作内容,强调修改提升。即重视写作前期指导,强化写作过程的细化,注重写作后的多元评改等。在此基础上,娄老师又进行了数年的“继续研究”,后形成了“微·博”交互体验式作文教学内容体系,建构了初中写作课程基本框架,开发了作文教学资源库、资源包,建构了“思维—表达”作文课堂教学模式。应该说,娄红玉老师的研究与实践,既带有体系化、序列化的倾向,同时也有微型化、技术化的特点,而“博”与“微”就是对两种倾向及其内在关系的高度概括。

三、语文教师专业成长问题

不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需要教师以课堂为阵地,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调适反思,最后通过专题研究的形式凝结成教育科研成果。这就涉及到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教师专业成长,需要以专业阅读与专业写作为“两翼”,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学观念。

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龚志民老师提出的课例文学别具一格,是打通教学、教研、写作的新型教学研究模式,他认为:“课堂、教研、教学、考试要走向一体化,避免心与手分离、教与研分离、课堂与生活分离,而课例文学则是一种有益的探索。”龚老师的“课例文学”不同于“文学课例”,是借用文学化的表现手法来形成课例、写作课例。其中,议论类课例文学侧重于文学化的文本解读,即用诗意的语言表达议论文本背后的自由与审美思想;叙述类课例文学侧重于文学化的教学叙事,是用优美的语言表述教学过程与教师的情感投入。

广东实验中学丁之境老师“为生长而教——我的语文教学主张和实践”的报告,则是另一条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即在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中外教育理论家的研究成果,提炼自己的教学思想,同时又将教学思想返回于课堂实践,并且将自己的教学思想形成论文,将自己的教学实践形成案例,固化思考与实践成果。丁老师在杜威的“教育即生长”的基础上提炼出“为生长而教”的教学理念,这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极其难能可贵的。一线教师总是感觉自己的教学缺少理论深度,专家总是感觉自己的理论得不到有效的实施,而丁老师将二者融合得天衣无缝,这才是有思想的语文课。“为生长而教”是杜威理论与语文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该理念特别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成长,这就使得丁老师的教学有了教育的高度,真正实现了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的转变。

本次论坛活动,省中语专委会用心组织策划,标志着省中语专委会在广东中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名师论坛,犹如华山论剑,名师展示自己突出的研究成果,对广大一线教师颇有教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名师们的学术报告不是普通的“石”,而是“玉石”,相信中学语文教师只要潜心“攻磨”,一定能将他人的经验有机转化为自己的思考与借鉴。

(执笔: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郭跃辉;审订: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冯善亮)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 | 意见及建议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卫路14号

Copyright @ 2014 www.gdjyx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粤ICP备09170434号

网站开放时间:8:00-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