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能与老子智慧”学术交流会成功举办
发布人:国际教育专业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5/5/10 13:37:09 阅读:19
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深刻改变教育形态的时代背景下,由广东教育学会国际教育专业委员会、深圳大学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办,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麒麟中学承办、菁质教育协办的“AI智能与老子智慧”学术交流会于5月10日成功举办。
此次会议吸引了近200位来自教育界、科技界、以及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的学者与爱好者,共同聆听技术及文化教育领域多位专家关于AI与老子智慧的主题演讲,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东方智慧的深度融合之道。

人工智能与老子智慧共舞

刘晓明局长指出,人工智能的本质是“人造智慧”,即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类的认知、推理和思维过程,以提升效率。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三大领域:符号逻辑学、神经连接主义和行为主义心理学。这些理论为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过程提供了基础,构成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路径。
随后,刘晓明局长强调,人工智能虽强,仍不能替代“智慧”。
他区分了“智能”与“智慧”:智能是可以被模仿、复制和程序化的,而智慧则是人类独有的、无法直接模仿的综合能力。他提出,智慧是一种“超级认知体系”,包括洞察力、判断力、解决矛盾与达成目标的能力,并提出“智慧是可以修炼、冥思和悟觉的”,而这正是机器所无法企及的精神领域。
因此,认识智能与智慧的关系,智能与智慧的区别,人们应该借助人工智能培养和积聚人类智慧,把智慧当作人生的终极追求。这才是智能时代应有的正确认知。

在探讨智慧的定义时,刘晓明局长引用帛书版《老子》第27章的关键段落,老子所说的“善行者无辙迹、善结者无绳约”等,体现了一种无形胜有形、高度智慧的行为方式。
刘晓明局长还展示了一张原创性的“人类智慧生成模态罗盘图”,从信息获取、认知加工、情感体验、价值判断等维度,分析了人类智慧的多元构成。

最后,刘晓明局长强调教育的目标不应只停留在知识传授与应试,而应注重思维能力、判断力与智慧的养成;教育评价体系应当从单一的知识考核转向全面素质评价,注重学生的智慧培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他呼吁教育工作者与技术开发者共同努力,舍弃与智慧养成无关的冗余内容,重塑人工智能支持下的教育评价体系和教学方式。

近年来,刘晓明局长潜心研究老子思想,于今年由岳麓出版社出版《老子的智慧》一书。全书以帛书《老子》为底本,立足《老子》全篇,整体把握,提炼、归纳出老子哲学的框架结构和思想体系。全书打破传统的解《老》方式,以跨学科视角,推动传统文化现代转化及大众普及。

从“道”到“智能”:古今智慧的碰撞
在另外几场演讲中,多位嘉宾分享了人工智能在教育场景中的实际应用与哲学引导。




交流会上,由著名朗诵艺术家苏洋带来《老子的智慧》自序的深情朗读,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
“AI智能与老子智慧”学术交流会,不仅是一次跨学科的思想碰撞,更是一次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哲学反思。将老子的东方智慧引入当代技术发展与教育改革的语境中,既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为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文化根基与伦理坐标。